(原标题:聚焦IPO | 通力股份业绩受汇兑损益影响明显,公司治理有缺陷,涉嫌侵害员工权益)
红周刊 本刊编辑部 | 王宗耀
在经营上,通力股份有八成收入来自海外,汇兑损益对公司业绩影响明显。此外,因公司治理上的不足,其或有存在侵害员工权益的嫌疑。
(相关资料图)
在《ODM模式下的通力股份闯关IPO 营收乏力、利润微薄局面短期难改》文章中,《红周刊》就其核心产品销量下滑情况,以及在ODM模式之下,缺乏自主品牌,净利率偏低局面短期难以改变的现状,以及应收账款计提政策过于激进等问题进行了相应分析,而在这些问题之外,《红周刊》发现,通力股份还存在经营上过于依赖境外市场、短期内员工出现大量流失情况,这导致公司不仅业绩上受汇兑损益影响较大,且公司治理上的不完善,也让公司或背上侵害员工权益的嫌疑。
八成收入依赖境外
汇率波动风险不容忽视
据招股书,报告期内,通力股份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62.67亿元、70.66亿元和82.0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4.23%、73.18%和83.01%。报告期内,通力股份的第一大客户为哈曼,2022年该客户为其贡献的收入接近40亿元。虽然哈曼于2017年3月被三星全资收购,但美国市场仍然是其主要市场。此外,包括亚马逊在内的一些美国公司也是其大客户。
除了收入大部分来自境外,通力股份诸多原材料采购也来自境外,比如部分IC等重要原材料采购就来自Arrow Electronics、Mediatek、大联大控股等境外供应商。公司还在招股书中表示,其对通力电子(香港)的境外采购包括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其中直接采购金额为 9647.59万元、4181.87万元和0万元;间接采购部分为发行人通过TCL科技、启航供应链进行采购,合计金额分别为10916.93万元、2378.93万元和0万元。
在销售和采购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相关国家和地区对公司主要产品出口实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则不排除公司境外代工为主的业务受到限制或者遭提高关税导致成本增加,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公司业绩出现大幅下滑。此外,因其IC等重要原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境外供应商,部分设备也有境外进口的需求,这也有可能出现供给方面受限风险。
在此前刊发的文章中,《红周刊》曾指出通力股份没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完全采用代工模式维系经营,这种情况意味着,一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或贸易摩擦加剧等情况出现,将导致公司的海外销售受限。事实上,过度依赖境外市场所存在的风险在汇兑损益上已经有明显体现了。
据披露,通力股份报告期内发生的汇兑损失分别为6275.69万元、304.82万元和-14150.45万元。其中,2020年汇兑损失金额占到了当期净利率的17.66%,而2022年则因当年人民币较美元大幅贬值,导致公司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汇兑收益,相关收益占到当期净利率的38.05%。整体来看,若非2022年人民币出现贬值,则公司近三年业绩将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而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是未来大趋势,这意味着汇兑出现损失的概率要明显高于收益的概率。
当然,对于汇率波动风险,通力股份还可通过开展远期外汇交易的措施加以规避,但由于公司远期外汇交易的金额和期限并没有完全覆盖进出口业务的外币结算敞口,这意味着汇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对通力股份业绩影响在未来是长期存在的。
收入增长靠并购
营收数据前后矛盾
据招股书,通力股份在报告期内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资产重组,发行人及其子公司香港通力实业于2020年8月、9月,收购了惠州音视频、西安软件、美国通力、香港普力和通力智能(BVI)的100%股权,2021年4月又收购了越南通力的100%股权。如此情况意味着,公司2019年的财务数据应当不包含上述6家新收购公司的财务数据,而2020年则包含除越南通力外其余5家公司的数据。
2019年,惠州音视频、西安软件、美国通力、香港普力和通力智能(BVI)5家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接近59亿元,即使扣除前述公司内部及与通力股份的关联交易后,营收总额仍然有54.82亿元,而通力股份当年的营业收入为74.39亿元,5家公司营业收入总额占通力股份营业收入的73.69%。如果将通力股份与上述5家被重组方公司的数据合并计算,则其2019年整体营业收入足有129.21亿元。
可有意思的是,2020年通力股份完成对5家公司的重组后,其实现的营业收入金额仅为85.08亿元,相比前述合并值下降幅度达34.15%,这一情况说明,在剔除收购公司的收入贡献后,2020年通力股份原有业务收入实际上是有很大幅度下滑的。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在前述信息中披露的2019年发行人及其原有子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4.39亿元,而利润表中披露的2019年营业收入数据却为76.08亿元,前后相差了1.69亿元。同为营业收入,为何招股书中披露的两处数据存在如此巨大差异?
越南子公司收购价最高
业绩却出现下滑趋势
通力股份的越南子公司除了越南通力外还有越南普力,从成立时间来看,越南通力和越南普力分别成立于2019年10月和9月。公司在招股书中介绍,为更快更好地服务客户,公司于2020年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付能力。而越南工厂真正投产是在2020年5月,主要量产通力股份的成熟机型。如此情况反映出,越南通力从生产基地建设,到实际经营,似乎都是在为通力股份作准备,而从交易价格来看,该子公司还是通力股份收购的6家子公司中价格最高的。
结合被收购子公司的总资产、营业收入等数据来看(见表1),通力智能(BVI)收购前一年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最高,分别达到了21.37亿元和53亿元,但收购价格却仅5万美元,而越南通力在收购前一年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仅为4.53亿元和4亿元,但通力股份给出的收购价格却高达1453.29万美元。对于收购定价依据,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主要参考被收购公司的账面净资产经双方协商后确定,收购定价具有合理性。可奇怪的是,公司在招股书并未披露被收购标的的账面净资产情况,这让人对其给出“合理性理由”有所怀疑,需要公司进一步披露相关证据。
从表2给出的定价来看,越南通力是通力股份收购的几个项目中收购价格最高的项目,凸显了该子公司的重要性。据招股书,在通力股份收购越南通力之前,这家投产还不足一年的公司进行了大笔分红。
2021年3月16日,越南通力决议向其控股股东通力电子(香港)分红1262.60亿元越南盾。2021年3月25日,越南通力向通力电子(香港)支付完毕上述分红款。其后,通力股份于2021年4月将其从关联方手中纳入自己旗下。
专为通力股份建设的生产基地,在通力股份将其纳入旗下前夕,其原股东却忙着大额分红,而且还以高价出售给通力股份,本来都是关联方,如此操作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据招股书,越南通力在收购当年年末,还能够实现营业收入9.03亿元、净利润5558.34万元,而到了2022年,该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下降为8.05亿元,净利润降为4147.25万元。其中,营业收入下滑了10.86%,净利润下滑了25.39%。而除了越南通力业绩在大幅下滑外,通力股份另一家子公司越南普力的业绩表现也不佳,数据显示,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679.53万元,净利润为114万元,到了2022年时,营业收入虽然增长到2909.05万元,但净利润却亏损了342.9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通力股份花费巨资收购并建设越南生产基地,相关项目的投资似乎并未结束,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其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科目的变动中,均少不了越南项目的身影。一边是投入的不断增加,而另一边则是越南公司的业绩呈现出下滑趋势,如此情况难免让人对通力股份境外投资建厂的前景感到担忧。
短期内员工大量流失
存侵害员工合法权益之嫌
一般情况下,随着公司的发展,企业员工人数也会随之变化,比如2020年,在通力股份收购5家子公司后,其员工数量就有较大变化,2020年期末,员工人数达到了8889人,比2019年增加了1908人,增幅达27.33%。其后的2021年,在收购越南通力后,公司2021年期末人数达到了9953人,同比上年增加了1064人,增幅为11.97%。
然而特殊情况发生在2022年,根据公司今年3月份披露的招股书,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员工人数尚有10401人,相比期初增加了448人,可奇怪的是,到了今年5月份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截至2022年期末,公司员工总人数却突然下降到9327人,员工人数减少了1074人。一个季度内员工流失量如此之大,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对此,公司在招股书表示:“2022年末员工总人数下降主要系受2022年末外部特定因素影响所致。”然而,具体是什么特定因素,导致通力股份员工大量流失,通力股份却并未解释清楚。
具体来看,通力股份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失最多,减少比例分别为12.81%和5.16%,研发人员也减少了52人,令人意外的是,其销售人员数量变化很小,仅减少2人。为何通力股份惟独销售人员很少减员呢?难道其销售人员占比本来偏低,其对销售人员有特别需求?然而从同行可比公司情况来看,歌尔股份、华勤技术、佳禾智能以及国光电器的销售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均低于通力股份。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曾提到通力股份以境外知名品牌代工为主,没有自主品牌,而且其客户集中度比较高,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5.18%、70.03%、74.38%。而且在报告期内,其第一大客户始终为Harman和Samsung,第二大客户始终为Sony,第三大客户则为阿里巴巴、伟力创,其他客户则有A客户、Amazon、字节跳动等,大客户相对比较稳定。在这种销售体系下,公司对销售人员的需求理论上不会太高才对,可通力股份在公司员工总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销售人员数量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这就显得有些奇怪。
销售人员数量偏高,无疑会影响公司销售费用的规模,从公司招股书披露的销售费用率来看,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11423.44万元、14234.70万元和14863.5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34%、1.46%和1.48%,而同行业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平均值则分别为0.66%、0.57%、0.69%,很显然,通力股份的销售费用率要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这使得净利率本就不高的通力股份雪上加霜。
除上述问题之外,通力股份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数据显示,报告期内,通力股份境内社会保险未缴纳的员工人数分别达到了1235人、1149人和1226人,分别占其境内公司员工人数的15.25%、13.03%和14.94%;住房公积金未缴纳人数则分别有2320人、1157人和1236人,未缴纳人数占境内员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8.65%、13.12%和15.07%。
对于未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原因,公司给出了诸多理由,其中“主要为农村户籍员工,无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意愿,以及其他原因”的人数最多,其中2020年以该理由未给员工缴纳社保的人数达1133人,2020年和2021年未给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员工人数分别达2208人和1040人。2022年,以“员工自愿放弃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为理由不为员工缴纳社保的人数为429人,以该理由不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人数为1104人。此外,2021年和2022年,通力股份以“部分员工自行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公司为其报销”为理由,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保的人数分别为821人和676人。
需要重视的是,不管是社保还是住房公积金,都是法律赋予员工的权利,也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
就上述规定来看,通力股份以各种理由不为员工缴纳社保及公积金的行为,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已刊发于7月1日《红周刊》。)